今年1月,特斯拉宣布了大幅降價,其中,Model 3直降2.0-3.6萬元,Model Y直降2.9-4.8萬元,降幅不可謂不大。
與此同時,乘聯(lián)會數(shù)據(jù)顯示,2023年1月特斯拉中國批發(fā)銷量為66051輛,環(huán)比增長118.4%,同比增長10.3%,僅次于比亞迪。
換句話說,特斯拉降價促銷的效果可謂十分明顯。
特斯拉聲稱,這些降價是由于“成本通脹部分正?;焙椭圃斐杀窘档汀?/p>
“成本通脹的部分正?;币馕吨溤诮?jīng)歷了疫情動蕩的幾年后解決了問題,使得原材料價格更便宜。根據(jù)特斯拉的說法,他們沒有利用這些節(jié)省來提升單車毛利率,而是選擇將這些錢讓利給消費者。
那么,事實果真如此嗎?
01
在供應商議價中特斯拉處于何種地位?
在近日,與特斯拉及其供應商合作的行業(yè)人士表示,特斯拉的供應商正準備承受來自馬斯克及其團隊的壓力。
在特斯拉大幅下調其汽車價格后,預計整車廠方面將要求上游的供應商們進一步降價。
對于特斯拉在此前的降價決策中,是否有壓榨供應商的現(xiàn)象。西游社認為:首先要搞清楚特斯拉與上游供應商誰的話語權更強、誰更能在談判博弈中居于主導地位。
在西游社看來:特斯拉之所以能降價,而不是漲價,首先便是特斯拉對汽車的制造成本有很強的控制力。從2018年特斯拉宣布在上海臨港獨資建廠,到2019年12月底實現(xiàn)量產交付,特斯拉國產后的在華銷量始終處于高速增長狀態(tài)。
2021年全年,特斯拉在中國累計交付量約為32.1萬輛,2022年則達到43.9萬輛。
僅從交付規(guī)模上看,特斯拉在目前國內的純電動乘用車市場就處于領先地位。
由于交付量大,更容易達到規(guī)模效益,因而特斯拉在于上游配套供應商的談判中具備很強的控制力和議價能力。
而從核心零部件技術的角度來看,在汽車行業(yè),擁有核心技術的頂級供應商其話語權往往并不比車企小。
此前在2020年9月,特斯拉即宣布:正在大力投資研發(fā)4680無極耳電池,以實現(xiàn)電池等核心零部件技術的自主掌控。
由于特斯拉的4680電池研發(fā)也由特斯拉主導研發(fā),也會大大增強特斯拉在電池供應鏈的話語權,這使得特斯拉的電池供應并不會受制于人,只要特斯拉愿意,自己都可以生產。
在車機、電池、電驅動總成等核心零部件都擁有核心技術積累的前提下,相較于其它純電動車企,特斯拉的成本控制自然要好得多。
而很多國產新能源車企,并不具備汽車制造能力,而是使用的別人工廠進行代工。
其整車開發(fā)平臺由麥格納這樣的頂級配套供應商設計。而像電池、電機這樣的核心零部件,又要依賴于寧德時代、博世這樣的一級配套供應商,價格當然不可能有自己研發(fā)出來的便宜。
第二,在產品配置上,特斯拉在與同級別競品的配置取舍中,也有較大差別。
以特斯拉目前在售的國產轎車2022款Model 3為例:其低配的后輪驅動版采用后軸永磁同步單電機驅動,電池能量為60kwh;而與Model 3同級別的2022款蔚來ET5,其低配版本采用前感應異步、后永磁同步的雙電機驅動配置。比Model 3多出一個電機。
從電池能量上看,蔚來ET5低配版本為75kwh,比Model 3的后輪驅動版(60kwh)電池能量高出25%。僅從電機和電池等核心零部件的配置上看,蔚來ET5的起步配置就要比Model 3高很多。
在主/被動安全配置上,蔚來ET5低配版比Model 3后輪驅動版多出前排中間氣囊、道路交通標識識別、駕駛疲勞提示、DOW開門預警等功能。
在智能輔助駕駛配置上,蔚來ET5低配版比Model 3后輪驅動版多出360°全景影像(Model 3只有倒車影像)、透明底盤/540°影像、倒車車側預警系統(tǒng)、自動泊車入位、自動變道輔助等功能。
從配置上講,蔚來ET5的低配版的各項配置要比Model 3后輪驅動版高出很多,更高的配置自然會帶來更高的成本,因此蔚來ET5低配版的廠商指導價為32.8萬起步,比Model 3的后輪驅動版22.99萬高出9.8萬是可以理解的。
02
規(guī)模效應與核心技術是車企與配套供應商話語權強弱博弈的核心
上游供應商承受車企的降價壓力,這其實是汽車圈的常態(tài)。
有能力向供應商壓價的車企,都是有較大規(guī)模效應的品牌,例如大眾、豐田等都是如此。
但即便如此,配套供應商依然還是會選擇與其合作,這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諸如大眾,諸如豐田等,由于其銷量大,即便降價,也依然有利潤空間。
畢竟,誰都不會做賠本買賣。
另一方面,則是品牌效應。
由于大眾、豐田等知名車企擁有嚴格、完善的質量驗證體系,一旦配套供應商能通過這類知名車企的質量驗證標準、進入其供應鏈,也就意味著該配套供應商獲得了這些知名車企的質量背書,對其進入其它車企的供應商配套體系有著巨大的好處。
結束語
隨著國家對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終結,在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愈演愈烈的情況下,車企要有效應對特斯拉的降價攻勢、并且在于上游配套供應商的議價中獲得更大的話語權。從根本上說,還是要實現(xiàn)研發(fā)平臺、電池、電機等核心零部件技術的自主掌控,唯有如此,方能有效降低成本、贏得市場。
來源:第一電動網(wǎng)
作者:西游社
本文地址:http://www.vlxuusu.cn/kol/195398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wǎng),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