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華為問界城市 NOA「全國都能開」為標志,自動駕駛技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話」。
大年初三,余承東就從安徽老家出發(fā),開著問界 M9 返工深圳,全程 1314 公里,余承東發(fā)朋友圈表示:「全程一路自動駕駛,完全沒有事干,很輕松?!?/span>
他甚至說道,「NCA 領航智能駕駛在高速上基本達到 L3 水平」,呼吁放開用戶始終手握方向盤的要求。
過去的一年,自動駕駛技術從 L2 大規(guī)模普及,到 L2+進一步深入,城市 NOA 功能「開城戰(zhàn)」——自動駕駛技術,從未距離用戶如此之近。
這里的「自動駕駛技術」不是比亞迪董事長王傳??谥械摹负鲇啤?,而是車企及自動駕駛公司從 L2、L2+到下一步的 L3,走漸進式道路一步步蹚出來,讓用戶在細微之中切實感知到的新能源汽車智能化。
用戶需求,主導著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方向。
在智能化加速過程中,擁有市場定價權的比亞迪、重構市場規(guī)則的華為、兩大巨頭是繞不開的存在。
華為車 BU 拆分,HI 模式、智選車模式不斷納入新玩家,成為智能化引領者。
1 月 22 日,華為宣布與東風嵐圖達成合作。2 月 2 日,華為問界宣布城市 NOA「全國都能開」。
智駕產品,不再只是「期貨」。
比亞迪重金投入,補足智駕技術,打造整車智能。
1 月 16 日,王傳福宣布,智駕研發(fā)團隊規(guī)模已超4000 人(軟件工程師超過 3000 人)。插上智能化翅膀,立足中低端市場的比亞迪,或讓更多的用戶用上智駕產品。
巨頭之外,留給其他車企時間窗口有限。
何小鵬說,2024 年會是智能駕駛走向「高階、全自動、全場景」的元年。
2023 年,是前裝量產比拼的關鍵期。
大疆車載拿出了低成本、可落地的智駕新方案,眼下最受市場追捧。
而曾經的 L4 級自動駕駛企業(yè)在短時間內轉型做 L2+量產,「萬元級」產品是一個新標桿。以更加務實的態(tài)度,通過工程化能力補充,在努力爭取市場機遇。
自動駕駛正在走下「神壇」。
大浪淘沙,獲得入場券的玩家,沿著漸進式道路,推動新能源汽車智能化走得更遠。
01、自動駕駛技術和用戶的距離,從未如此之近
為什么消費者「不選擇」購買一輛新能源汽車?
十年前,擔心電池續(xù)航、補能帶來的「里程焦慮」,是大部分人的回答;
十年后,可能仍然是這個答案。
盡管,一輛電動車續(xù)航已經能夠達到 500 公里以上,中國充電聯盟最新預計 2024 年全國充電樁增量將超 400 萬臺。
「里程焦慮」從未退場,然而,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卻在十年間實現了爆發(fā)式增長:
2014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是 74763 輛;2023 年,這一數字是949.5 萬輛。
據 2 月 3 日乘聯會的數據顯示,2023 年中國占世界新能源車份額63.5%。
如果這樣來問:為什么消費者「會選擇」購買一輛新能源汽車?
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在消費者心目中比重顯著上升,也是新能源汽車銷量提升的重要推動力。
在汽車智能化主旋律下,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一路狂飆。
從 2020 年的 100 萬輛級(2020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 136.7 萬輛),向突破 1000 萬輛邁進。
自動駕駛技術和用戶的距離,從未如此之近。
時至今日,一半以上的新能源車主已經用上了自動駕駛技術(L2 及其以上)。
據乘聯會的數據顯示,2023 年 1-10 月新能源乘用車 L2 級及以上的輔助駕駛功能裝車率已經達到51%。
與此同時,汽車之家的數據顯示,具備 L2+車型滲透率也由 2021 年 1 月的 1.1% 提升至 2023 年 6 月的 6.9%。
城市 NOA,是新能源技術應用金字塔的「塔尖」。
據開源證券數據,2023 年 12 月,受問界新 M7、理想 L 系列等車型銷量增長推動,乘用車市場高速/城市自動駕駛滲透率提升至約 5.2%、1.3%。
從 L2、L2+、到城市 NOA,形成的這個技術應用的金字塔式分布層。
如果說,51% 輔助駕駛功能裝車率代表自動駕駛技術應用的「廣度」,那么,1.3% 的城市自動駕駛滲透率則代表了普及的「深度」。
2023,城市 NOA 的落地,從上半場的「電動化」到下半場的「智能化」過渡的關鍵期。
城市 NOA 功能用戶,不再只是購買一項功能預付的「期貨」,整個行業(yè)智駕產品發(fā)行方式的深刻變化。
2 月 2 日,「鴻蒙智行」公眾號發(fā)文宣布,問界系列車型將通過 OTA 升級,在全國城區(qū)支持開啟高階智能駕駛功能。
這意味著問界車型終于迎來城區(qū)道路高階智駕功能,而且覆蓋了從全國高速、高架、快速路,延伸至城市所有道路、國道、縣鄉(xiāng)等公開道路,可用路段達到 99%。
華為問界「全國都能開」的落地,將這場城市 NOA 開城競賽——和用戶距離最近的自動駕駛技術普及——推向了高潮。
華為 ADS2.0 智駕量產的「所有城市都能開」,做到在全國「暢行無阻」,哪怕是在胡同小巷,這對其他主機廠產生了壓制性的「打擊力」,不再糾結于開城節(jié)奏。
這當然也是其他車企夢寐以求的。
據最新數據顯示,現在開放城市 NOA 的車型:小鵬 G6、理想 L7、阿維塔 11、極狐阿爾法 S HI 版、極越 01、智己 S7,均已經實現了部分落地。
1 月 31 日,極越 CEO 夏一平發(fā)微博稱,「如果開了一個城,只支持一小部分路段,開一會就不能用,這樣的體驗就算場景覆蓋再多,也不能夠算是好用?!?/span>
華為問界開了一個好頭,也為「開城」立下了一個標桿。
2024,一場惡戰(zhàn)難免。
智駕里程覆蓋率越高,自動駕駛技術觸達用戶則越廣。
誠如何小鵬所言:2024 會是智能駕駛走向「高階、全自動、全場景」的元年。
02、巨頭主導戰(zhàn)局走勢,窗口期收縮
把價格打下去了,這是消費者對 2023 新能源車市最直接的感受。
據博世統(tǒng)計,2023 年的價格戰(zhàn)已經讓全年折扣幅度達到了約 15%。
當然,對很多人來說,價格打下去,汽車才能「賣得起」。智駕產品正在飛入尋常百姓家。
持續(xù)了一整年的降價潮,背后是特斯拉擁有的市場定價權。
馬斯克在 X 上評論時事時講到,「強大到他們無法摧毀你,然后由你來原諒他們?!?/span>
強大到能夠主導整個戰(zhàn)局——這符合馬斯克對新能源汽車競賽的風格,也是巨頭玩家的相似點。
2023 年 3 月 29 日,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業(yè)績發(fā)布會上一段話,在 10 萬-20 萬市場產品價格上比亞迪有定價權,但我們公司希望平穩(wěn)一點,「不要搞得大家很難受,不會搞得別人都沒活路」。
基于強大的研發(fā)體系和產業(yè)鏈體系,「鯰魚」特斯拉和比亞迪在高端市場和中低端市場掌握了大殺器——市場定價權。
巨頭下場,讓新能源汽車競賽這場游戲進入了 Hard 模式。
2023 年 4 月,李想作出一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格局的判斷:
特斯拉、比亞迪、華為已經鎖定了出線資格,「2025 年 12 月,屆時新能源汽車在單月新車銷量中占比會達到80%」,「其他有志于占據主流的企業(yè)要爭奪剩下的兩個名額,時間窗口只有 2024 年和 2025 年」。
李想正在努力奪下「剩下兩個名額」。
理想汽車,和比亞迪成為中國唯二實現盈利的新能源車企,城市 NOA 風口助益良多。
在胡潤研究院 1 月 31 日發(fā)布《2023 胡潤世界 500 強》里,中國有 33 家企業(yè)上榜,比亞迪、華為、理想汽車榜上有名。
華為和比亞迪,正在制定新的游戲規(guī)則。
華為試圖打造一個全新的智能汽車技術平臺,集合各大主流車企,統(tǒng)轄萬方。
2023 年,華為車 BU 分拆獨立,子公司「引望智能」已經注冊,首家投資方為長安汽車。華為已邀請賽力斯、奇瑞、江淮、北汽、奔馳、奧迪、一汽等車企參與融資。
有行業(yè)消息稱,合資公司的估值達到上千億元。這是通過資本撬動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力量。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yè)務為對外合作在 2023 年均有多項斬獲,一是 HI 模式,二是智選車模式。
在智選車模式為余承東最為看重,「鴻蒙智行」已有四家聯盟車企:賽力斯(問界)、奇瑞(智界)、北汽、江淮。這依舊是華為智駕技術最重要的試煉場。
「不被待見」的 HI 模式,大有起死回生之勢。
1 月 22 日,華為宣布與東風嵐圖達成合作。
雙方并未說明通過何種業(yè)務進行合作,業(yè)內推測可能采取「HI 模式」,產品設計、產品定義由車企主導。此前,HI 模式合作車企已經包括北汽(極狐)、長安(阿維塔)。
阿維塔在 2023 年 9 月開始發(fā)力,2024 年 1 月阿維塔銷量創(chuàng)下新高,達到 7059 輛。
2023 年,「迪王」大賺。
1 月 29 日,比亞迪發(fā)布 2023 年業(yè)績預告顯示,期內公司預計實現扣非凈利潤 274 億元—297 億元,比上年同期上升 75.22%—89.92%。全年累計銷量為 302.44 萬輛。
比亞迪最為耀眼的,正是這種橫掃全場、令對手難以企及的盈利能力。
在過去,外界往往認為比亞迪最強的是「三電」系統(tǒng),特長在解決里程焦慮上,智駕領域似乎并不突出。這個短板正在迅速補上。
在當下最火的城市 NOA 的開城潮里,比亞迪并未成為舞臺中央的主角。當巨頭看清了智能化洶涌浪潮后,開始砸重金投入,高歌挺進。
1 月 16 日,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表示,智駕研發(fā)團隊規(guī)模已超4000 人,其中軟件工程師超過 3000 人。20 萬元以上的車型未來可選裝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tǒng),而 30 萬元以上的車型則將標配該系統(tǒng)。
騰勢 N7 的城市 NOA 功能,預計將于今年 3 月份正式推送。
在智駕技術上,比亞迪選擇大疆車載達成合作。
大疆車載,是除了華為之外唯一能夠做到城市 NOA 量產落地,拿出低成本的量產方案(「成行平臺」),并對外輸出的第三方技術公司。
能夠真正輸出技術的高階智駕技術公司,正在成為了市場上的香餑餑。
大疆車載的崛起,也讓新能源汽車市場格局、自動駕駛技術(L2 及以上)普及進度,再生變數。
巨頭體量日漸龐大,直接壓縮了其他車企生存的「窗口期」。
小米,和華為一樣有各??態(tài)和龐?的粉絲群,甫一登場吸引眾多目光;長城,公開和比亞迪叫板,指責「排放不達標」。
巨頭的存在,無人能夠忽視。行業(yè)新生態(tài)格局大局未定前,各方力量角逐的烈度前所未有。
03、自動駕駛技術走下「神壇」,繼續(xù)走漸進式路線
自動駕駛技術(L2 及以上),用戶距離越來越近,與此同時,做 L4 級自動駕駛的公司也改頭換面,走下了「神壇」。
2023 年以來,L4 級自動駕駛寒氣不散,倒閉、裁員消息不斷傳出。
1 月 17 日,「自動駕駛第一股」圖森未來從美股退市;云驥智行兩位高管離職,L4 級業(yè)務停滯;比亞迪的合作伙伴宏景智駕,去年中裁員比例約 30%。
ADAS 打開了一扇盈利的新窗。自動駕駛企業(yè)面臨著「不做 L2/L2+,就沒有收入、天天燒錢」的局面。
量產,成為自動駕駛企業(yè)的生命線。
1)元戎啟行在 CES 期間(2024 年 1 月 9 日),宣布與騰訊地圖合作推出無圖高階智駕方案,「今年內投向市場」。該方案號稱是「行業(yè)第一個能落地實跑無地圖的點到點 NOA」,硬件成本僅需數千元,已經獲得多家車企定點。
2)輕舟智航于 2023 年 9 月 22 日宣稱,打造的基于征程 5 芯片的「高速+城區(qū)」NOA 輔助駕駛解決方案,城市 NOA 實現萬元級量產成本,高速 NOA 數千元量產成本。目前,已獲得數家頭部車企的量產定點合作。從一家 L4 級的 Robobus 公司轉型為高階輔助駕駛供應商,僅花了 500 天。
3)小馬智行于 2023 年 1 月推出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小馬識途」,極石汽車(極石 01)是第一個公開的客戶和落地產品。
4) 毫末智行的量產智駕系統(tǒng)已經在長城汽車實現十數款車型搭載,累計總里程已經超過 1 億公里。第二代 HPilot 智駕產品,也是一款「數千元級別」的城市 NOA。
5)2023 年 12 月 20 日,奇瑞星紀元 ES 上市,搭載的奇瑞第三代 NEP 智能駕駛由博世與文遠知行合作研發(fā)。
奇瑞旗下大卓智能研發(fā)的 ADAS 產品 Pilot2.0,經星途瑤光和奇瑞瑞虎 9 搭載已正式量產上市。而大卓智能 CTO 曹光植,正是此前云驥智行聯合創(chuàng)始人兼執(zhí)行副總裁。行業(yè)人才的洗牌強度可見一斑。
當融資之路難走、L4 項目落地進度遲緩時,自動駕駛企業(yè)紛紛轉投研發(fā) L2 級自動駕駛系統(tǒng),做車企的算法供應商。
縱觀這批轉型的產物,高階智能駕駛方案量產項目,有兩大明顯特征:
一是紛紛打出低成本旗號——「萬元」級成為一個新標桿;
二是,在競爭壓力下,「轉型窗口期」有限,智駕產品基本都是在短期內推出。
自動駕駛企業(yè),更趨于務實。
實現產品規(guī)劃、研發(fā)和測試的閉環(huán),是自動駕駛研發(fā)工程化的內在需求。
此前沒有工程經驗的 L4 級自動駕駛企業(yè),紛紛補上了工程化能力,投入不比傳統(tǒng)的 L2 公司弱。
誰能夠具備更落地的工程化能力、落地效率,時間就會站在哪一邊。
2023 年,L3 政策窗口的打開,為自動駕駛企業(yè)帶來了一道曙光。
奔馳、極狐、寶馬、智己、阿維塔、深藍、長安汽車等國內外汽車品牌,已陸續(xù)宣布獲得 L3 級測試牌照。
從城市 NOA 到 L3,自動駕駛企業(yè)駛向下一站。走漸進式道路,仍是自動駕駛發(fā)展的主旋律。
用戶的需求在哪里,自動駕駛技術應用的方向就在哪里。
2024 年,自動駕駛(L2 及以上)滲透率將登上一個新高度,城市 NOA 或有新突破。
擁有定價權的巨頭車企下場,重構智能駕駛汽車行業(yè)規(guī)則,行業(yè)競爭進一步激化。L4 級自動駕駛企業(yè)紛紛轉型做 L2+,走漸進式道路,重拾自動駕駛夢想。
自動駕駛,正在走下「神壇」,走進千家萬戶。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之心
本文地址:http://www.vlxuusu.cn/kol/219313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