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歐洲汽車制造的影響力,可以說越來越弱。不僅體現(xiàn)在,歐洲制造已經在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下,難見昔日的輝煌;還在于,歐洲的汽車市場已經逐步呈現(xiàn)老態(tài)龍鐘的趨勢。甚至,就連最新出臺的歐洲最成效車型(2022年歐洲暢銷車為標致208)也鮮有報道。這不能不說,歐洲汽車正處在轉型的關鍵波動期。
在歐洲汽車市場受到影響的時候,美國新近出臺的通脹削減法案,也如雪上加霜一般,這就更讓歐洲汽車的日子頗為難過。而在這樣的時候,國內汽車進軍歐洲的聲勢越來越大。不僅比亞迪要在德國建廠,而長城、蔚來汽車也開始在歐洲銷售,這就更讓原本過著無憂無慮日子的歐洲汽車企業(yè),確實遇到了不得不重新選擇的時候。
如今,歐洲的企業(yè)想走出去、中國車企又要走進來,頗有些“圍城”的感覺!而這樣的圍城,是不是在誘惑中存在風險,顯然是只有嘗試過才知道。所以,面對著歐洲汽車市場諸多的不確定性問題,自然是一種新的考驗。
歐洲市場空間未來靠誰填補
對于現(xiàn)在的歐洲汽車市場,可以說波動是顯而易見的。既受到歐洲整個經濟與政治的影響,使其起伏不定;還在于,美國所出臺的通脹削減法案,確實有些不得人心,這讓歐洲企業(yè),不管是不是愿意都存在著要改變的可能。
或許是由于俄烏戰(zhàn)事的緣故,幾乎使整個歐洲都受到了難以想象的影響。一方面是能源的波動方面,讓歐洲制造業(yè)首當其沖的吃到苦頭;另一方面,歐洲各國的通貨膨脹不斷上升,直接影響到歐洲消費者的購買力。我們從新出現(xiàn)的歐洲最暢銷車型,還是落到小型車標致208上就可以看出,歐洲消費者的汽車購買力,已經不同于以往的受到了局限。
而由于歐洲企業(yè)面對轉型首先要靠政府給予的補貼,才使這些企業(yè)不得不想要遷址。特別是,在新出臺的美國通脹削減法案誘惑下(據(jù)了解,在美國建廠所得到的補貼,已達到8億美元,這比在歐洲得到的政府補貼,搞了足足4倍還多),這樣的吸引力,顯然會讓歐洲汽車企業(yè)面對著新能源汽車的轉型,不得不需要動挪窩的念頭。這樣,表面上看,或許會給國內的車企進入歐洲建廠帶來機會,但考慮到歐洲特有的抱團以及制造根底的雄厚,縱然是騰出了空間,想進入也并非是一件易事!
在歐洲建廠的難度和風險在哪
可以說,中國汽車企業(yè)要想進軍歐洲,在本地生產是最為合理與劃算的。這不僅是從成本的考慮、更是為了在歐洲取得競爭優(yōu)勢,這樣的舉動,無疑是剛剛進入到歐洲市場最為合理的做法。 然而,歐洲市場有著不同于國內的諸多問題,不僅需要適應歐洲市場的特有需求;還要適應歐洲汽車以外的競爭問題,這或許才是國內企業(yè)不能不考慮的。
在歐洲市場方面,在本地生產與制造,自然對那里的技術標準與技術法規(guī),有很好地融入感。不需要在與中國制造同步的情況下,額外增加特供歐洲的技術與配置。但值得注意的是,當自主汽車最先進入歐洲時,就有唐唯實跳出來,炮制了中國汽車威脅論的說法。同樣,也有奧迪通過慕尼黑地方法院,讓蔚來汽車的產品名稱敗訴,這都直截了當?shù)慕o中國汽車企業(yè)來了一個下馬威!更不用說,歐洲的企業(yè)工會更有著我們難以想象的力量,所以,不考慮這些外在的因素,到頭來就會有苦說不出。
而考慮到歐洲的汽車消費,往往二手車的比率有時比新車的消費還高。再加之,歐洲主流汽車制造,縱然總部遷址,也會留有更多的制造來保持自身的競爭能力。所以,在國內企業(yè)剛進入歐洲市場的當口,既要盡快適應國際市場的新需求、還需要用自身的優(yōu)勢來應對變化中的復雜競爭,這才是車企進入歐洲更需要考慮的新挑戰(zhàn)。
客觀地講,歐洲汽車市場的進入,已經是中國汽車企業(yè)“走出去”的重要一步。但也需要考慮,新能源汽車進入新市場,均不同于在國內一樣的競爭地位安穩(wěn)、消費者包容心更強,而是充滿了很多的變數(shù)。所以,這一次在歐洲汽車市場出現(xiàn)不穩(wěn)定的當口,國內企業(yè)在進入這個圍城以后,該怎樣凸顯自身的優(yōu)勢、如何做好品牌的發(fā)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來源:第一電動網(wǎng)
作者:凌然
本文地址:http://www.vlxuusu.cn/kol/195736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wǎng),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