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虹橋高鐵站出來,步行不到一公里,就能到達虹橋綠谷。這是一個屋頂種滿了桂花樹的商務辦公區(qū),合眾新能源的大本營就坐落其中。
“你很年輕啊!”見到張祺,我忍不住“奉承”了一句。
“年輕嗎?不年輕了!”他笑了起來,眼睛幾乎瞇成一條線,右邊臉頰露出一個小酒窩。
1982年出生的張祺,是合眾新能源智能座艙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這位從上汽集團和阿里巴巴的合資公司斑馬智行出來的年輕人,之所以并不覺得自己年輕,是因為他的參照系是阿里巴巴的工程師團隊。
“在斑馬時,每次去馬云的西溪園區(qū),看到那里很多工程師都只有二十幾歲,就覺得自己好老。你看淘寶現任總裁蔣凡,是1985年的······”
是否年輕并不是一個重要問題,重要的是,此時的張祺身兼重任。
7月26日,一向低調的合眾新能源突然高調了起來,在烏鎮(zhèn)發(fā)布了“阿基米德計劃”。阿基米德四個字,足見合眾的雄心。阿基米德計劃的支點是PIVOT智能系統(tǒng),目前的重點項目是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可以說,“阿基米德計劃”有一半的支點落在了張祺和他的團隊身上。
當晚,在發(fā)布概念車Eureka01時,張祺走上了臺。我記得他說出這樣的話:大量的交通事故都是由A柱盲區(qū)所致,所以合眾在明年量產的概念Eureka01搭載了AR-View行車系統(tǒng),讓A柱變得“透明”,從而成功解決了A柱“盲區(qū)”問題。
跟任何一個車企的發(fā)布會一樣,張祺也表述了合眾的宏偉理想:要把座艙打造成一個有情感的空間,讓汽車從“出行工具”變成“出行伙伴”,最終成為用戶的“第三空間”。
畫藍圖易,實現藍圖難。張祺和他的團隊,將如何支撐起“阿基米德計劃”的半個支點?
車聯網老兵
要說張祺是一名汽車老兵,他肯定嫩了點。但要說他是既懂汽車又懂互聯網的老兵,恐怕沒人敢否認。
2007年,從電子科技大學畢業(yè)后,張祺加入了德爾福中國科技研發(fā)中心,開發(fā)信息娛樂系統(tǒng),主要是為了讓傳統(tǒng)車型連上MP3、藍牙、音視頻等。在德爾福待了三年多,最讓張祺自豪的是,他對一汽豐田卡羅拉的國產化作出了自己的貢獻?!爱敃r卡羅拉只在美國有車型平臺,所以我到美國德爾福待了一段時間,把項目承接到國內,實現本土化”。
離開德爾福之后,張祺加入了TomTom,這是一家全球少數擁有數字地圖資產的公司,同時也是Facebook和蘋果等公司最重要的地圖數據供應商。這時候,車已經開始連上互聯網了,張祺的工作是研發(fā)交通信息/導航/地圖一類軟件。
張祺真正開始深度擁抱互聯網,則是到了斑馬之后。2015年初,斑馬公司還沒正式成立,他就加入了項目組。那時候,阿里想要賦能汽車行業(yè),但又不能任由對汽車不了解的工程師天馬行空,需要找一些既懂車,又有互聯網經驗,同時還不那么保守的人。而張祺恰好是這樣的人。
“我很有幸能加入斑馬。到這才真正大開腦洞,知道什么是互聯網的打法?!睆堨髡f,所謂互聯網的打法,就是先別去想事情有多難,也別想代價有多大,要先想想怎么樣才會最能滿足用戶需求。
阿里工程師曾做過這樣的討論:在車里抽煙的人已經不多了,但點煙器為什么萬年不變一直在那里?為什么不能把它換成使用需求大的原裝USB接口呢?這并不難??!類似這種用戶導向的思維,是張祺最大的收獲之一。
而最讓他有成就感的是,他經歷了斑馬OTA升級的全過程。當時,全世界只有特斯拉能做到OTA升級,國內還沒有自主品牌能做到。但張祺和他的團隊愣是從零開始把這件事做成了,陸陸續(xù)續(xù)給50萬輛榮威RX系列車型做了OTA升級,讓用戶享受到內容迭代的好處,讓汽車真正擁有了自行更新的超能力。
“這件事讓我很有成就感。不是說它讓我多有錢,而是當我看到用戶給出的好反饋之后,覺得很有意思?!?/p>
成就感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級的一種“癮”。上了“癮”的張祺,開始尋找新的平臺,并于2018年3月19日加入了合眾新能源。他還想做更多有意思的事。
對話
選擇合眾,是想做對行業(yè)有價值的事情
第一電動:合眾選擇你來負責智能座艙,應該說是很有眼光的。因為你在汽車最初級的信息化階段,就已經開始從事這方面工作,后面到了斑馬,又具有深度擁抱互聯網的經驗。我好奇的是,你為什么會選擇到合眾來?
張祺:首先,從宏觀上來說,國家一直在推汽車的“新四化”,我認可這個大方向。
第二,我早些年所處的平臺,都不是一個整車廠,只能充當供應商,那么我們能夠做顛覆性的事情的空間是有限的。哪怕是在斑馬,你去給主機廠做內容服務場景創(chuàng)新,人家還未必會讓你做。主機廠會問,這個事情為什么是以你為主,而不能以我為主呢?會有很多類似現實的問題存在。而在造車新勢力的平臺上,則有機會解決這些矛盾。我很自豪曾經做過OTA在線升級這種對行業(yè)有價值的事情,現在我同樣希望做更多對行業(yè)有價值的事。
第三,做任何事情,人都是第一要素,而決策者是最最重要的一個要素。合眾非常打動我的一個地方在于,總裁張勇是營銷型的舵手,他很注重以市場為導向,讓消費者來投票。這其實跟互聯網的理念很像。我們造車絕不是為了炫耀技術,而是看消費者喜歡不喜歡。在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yè),這是個對的方向。
以用戶體驗為導向做產品規(guī)劃,搭建互聯網化的組織結構
第一電動:你來這兒差不多半年了,做了些什么事情?
張祺:第一件事情,我來這邊第一個星期就開始做提案,以用戶體驗為導向,結合我們企業(yè)現狀和行業(yè)趨勢,制定了未來幾年智能座艙從1.0到8.0的產品規(guī)劃。
第二件事,是圍繞產品規(guī)劃,梳理它背后所需要的技術策。哪些事情是我們自己要干的?技術領先度怎樣?需要多少人?哪些是供應商要干的?要花多少錢?我把這些問題給梳理清楚了,獲得了公司上下的同意。接下來,我會把策略變成一個一個具體項目,往前推。
第三件事,我建立了一支靠譜的團隊。我剛來公司時,我們部門叫智能網聯研究院,但因為有了清晰的產品規(guī)劃,公司覺得這個事情我們是很有希望做好的,愿意把它作為公司最重要的一個亮點去加大投入,所以我們最近升格成了智能座艙的事業(yè)部。
我們現在已經有近40人了,今年會招將近100號人。
第一電動:團隊架構是怎樣的?
張祺:我借鑒了在斑馬的經驗,組織形式偏互聯網化,而不是偏主機廠的。我給你介紹一下我們的二級組織是怎么搭建的。
第一個二級組織叫產品規(guī)劃定義。它不需要考慮工程的實現問題,只管用戶和市場要什么,只管市場要什么,并且把用戶場景切片,描述得清清楚楚。
第二個二級組織,叫交互視覺,負責把產品定義轉化成圖像化的人機交互界面。這個界面可以是聲音的,也可以是手勢的。
第三個二級組織叫系統(tǒng)工程,負責把用戶需求變成技術需求。我剛剛講了很多場景,講了很多交互界面,那么它們需要寫什么樣的代碼?用什么零部件來支撐?這是系統(tǒng)工程要干的事。
我們的系統(tǒng)工程會把場景拆成類似九宮格的版塊,一三五可能是要給到供應商生態(tài)鏈的企業(yè)來做的,我們只要做好需求定義和供應商管控就好;二四六是可能是合眾將來的技術戰(zhàn)略要點,這需要我們自己來干;七八九可能是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如跟小米、BAT一塊來玩,我們不閉門造車。
第一電動:那你們的技術要點在哪里?
張祺:我們這邊會有智能座艙的軟件開發(fā)團隊。在當前情況下,我更愿意去把創(chuàng)新的寶壓在軟件上面,這個軟件既有設備端的,就是車里面的這些應用層面的軟件,包括創(chuàng)新應用的軟件;也有在云端的,TSP端,服務端的一些軟件。這是我自己將要帶團隊做的。
明年我們的團隊可能會到200人的規(guī)模,到時候我會在算法上投入更多資源。
由于兩側 A 柱遮擋視線而影響到駕駛安全,透明A柱的出現將解決這個問題
透明A柱讓行車更安全,小You機器人能夠察言觀色主動服務人
第一電動:具體而言,智能座艙在合眾的產品上是怎樣規(guī)劃的?
張祺:在本質上,我們把第一代車定位為出行工具,任務就是把你從A運到B。在我們即將上市的哪吒N01上,座艙配置也是很不錯的。比如語音功能,是跟科大訊飛合作的;導航,是跟高德地圖合作的。我們的屏幕是10.1寸大屏,儀表盤也是液晶樹脂的。我覺得在緊湊型的純電動車里面,這樣的一個配置是相當厚道的。
我想要強調的是,在我們2019年年底推出的Eureka01量產車中,搭載的將是合眾智能座艙3.0系統(tǒng)。這時候,我們對車的定位就不僅是一個出行工具了,而是一個有情感交互能力的出行伙伴。
第一電動:給我舉兩個落地的例子。
張祺:第一,Eureka01量產車會搭載AR-View行車系統(tǒng),讓A柱實現了真正的“透明”。這有什么好處呢?
我不知道你開車在轉彎的時候,會不會因為A柱阻擋視線,老是擔心后面有輛電動自行車會竄出來。而一旦有了透明A柱,你的視線就變得無遮擋的,能夠看到外面的實景,更好地判斷有沒有障礙物。這是怎么實現的?在技術上,我們會在A柱裝配OLED的柔性顯示屏,而外面則裝上攝像頭,通過軟件算法,實現對外透視的視覺效果。
但是,我們在不轉彎的時候,肯定并不會希望A柱也是透明的,那么這時候它會切換到另一種模式。你可以通過A柱進行實時社交視頻,也可以通過A柱來控制聽音樂、打電話、車輛信息設置等功能,這樣你在開車過程中就可省去低頭操作手機或是伸手操作中控大屏的麻煩,提高駕駛員行車的安全性。未來該系統(tǒng)也能搭載在B柱上,還能搭載在車門和車頂上。通過升級迭代,可以實現全艙透明。
第二,我們還會推出一個叫“小You”的智能機器人。它不僅有對外的攝像頭,也有對內的攝像頭,對外能看到擋風玻璃外面,對內可以能看到駕駛員,也看到后排的人,而且這個攝像頭還是可以動的。當你開車有點兒疲勞了,那攝像頭會通過你眼睛的神情,判斷你處于疲勞狀態(tài),然后馬上通過語音提醒你“開車不要打磕睡”。假如你被老板罵了,一臉不開心,小U也會識別出來,馬上給你講一個段子,或者給你播放一段你喜歡的音樂。
這其實就是通過圖像識別,再利用云端的大數據,最后實現機器人為你服務的這么一個場景閉環(huán)。而且,這個閉環(huán)不是你找它來服務你,而是它來主動找你,給你提供服務,就像一個對你帶有深厚感情的忠實仆人。
第一電動:后面更長遠的規(guī)劃呢?
張祺:再往后,就是智能座艙的4.0、5.0、6.0等等,其實無非是開辟第二屬性、第三屬性、第四屬性…直到我們奔向行業(yè)內大家比較認可的終極方向。
從長期來看,無人駕駛實現后,汽車就變成了一個移動空間。但這是通過一點一點慢慢才能夠實現的,我們認為,在汽車的進化過程中,讓汽車變成有情感的出行伙伴,這是消費者所需要的。所以,我們不斷地去探索并量產一些能夠落地的項目。我們在無人駕駛方面也有很多技術準備,但目前面向消費者,我們更多的是聚焦兩三年內能夠給用戶帶來強感知的功能和屬性。
總體而言,我們會做一個開放生態(tài),保持兼容互聯網新鮮事物的能力。車企過去的做法是,把車賣出去,五年八年就都那樣了。但我們肯定不會這樣,我們做的系統(tǒng)一定是能夠在線升級的,在不更改硬件的情況下,給用戶接入提供更多的服務和內容。智能座艙的靈魂是云端的軟件和內容,在這方面,我們合眾有決心也有耐心持續(xù)投入,并打造適度超前的產品。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汽車用戶聯盟
本文地址:http://www.vlxuusu.cn/news/renwu/74832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