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印又在“買買買”了。
德國時間7月23日,恒大宣布與德國hofer成立合資公司,并持有合資公司67%股份。合資公司擁有德國hofer在動力總成領域的最前沿技術及最頂尖研發(fā)制造團隊,開發(fā)應用全球最領先的三合一動力總成核心技術,并在中國打造全球最先進的研發(fā)生產基地。
自從恒大開始造車以來,只要許老板一有風吹草動,都會成為汽車圈內的頭條,不乏冷嘲熱諷:笑話!一個習慣了掙快錢的地產商能造好車?
自1886年卡爾·本茨先生發(fā)明汽車以來,汽車工業(yè)已走過一百多年的歷程,并自有其規(guī)律和邏輯。時至今日,盡管集成度越來越高,但汽車工業(yè)仍然是民用產品中最為復雜的工業(yè),壁壘森嚴。因此,任何一個新進入者遭到質疑都是正常的。
不過,作為一個坐擁巨資的商業(yè)大鱷,恒大闖入新能源汽車領域,宛如外來物種入侵,它受到的質疑格外多,幾乎到了全行業(yè)都排斥的地步。
在一片“看衰”聲中,我今天要唱個“反調”:
恒大新能源成功的可能性也許大過絕大多數造車新勢力,這不但因為它資金雄厚,出牌機會多,還因為恒大在地產和足球兩個領域成功的管理經驗,足以使它在新的領域所向披靡。
教科書般的管理方法論
7月22日,美國《財富》雜志發(fā)布了世界五百強排行榜,恒大以704.789億美元的營業(yè)額,位列138名,較去年的230名上升92名。在利潤方面,恒大以56.526億美元位居107名。
這份榜單的發(fā)布,最大的意義在于讓人們看清了恒大在全球企業(yè)中的位置。至于其家底,其實早在2018年的財報中就顯示得一清二楚了:
2018年其總資產為18800億元,營業(yè)額4662億元,毛利潤1689.5億元,凈利潤783.2億元,凈資產3086億元,現金儲備高達2042億元。
如果我們把時間撥回1996年,許家印帶著七八個員工創(chuàng)辦恒大時,恐怕連做夢都想不到23年后會發(fā)展成如此龐大的商業(yè)帝國。在這20多年中,房地產市場起起伏伏,大浪淘沙,恒大從廣州的一家毫無背景的小公司逐漸發(fā)展成全球最大的房地產公司,這絕非偶然,背后必有其成功之道。
那么,這個成功之道是什么?除了在戰(zhàn)略上踩準了每一個點之外,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許家印的管理能力,也就是讓超大公司高效運轉的能力。
這讓我想起美團王興的一段軼事。他曾問馬云最擅長的是什么,馬云反問他:你認為呢?王興說:戰(zhàn)略和忽悠。但馬云告訴王興:我最強的是管理。
最近,《礪石商業(yè)評論》寫了一篇萬字長文,從戰(zhàn)略、運營、組織、領導力四個方面深入分析了許家印的管理方法論,并給出了“教科書級別”的褒獎。
文章中提到,從1996年到2006年,許家印用了10年的時間深耕廣州市場,而沒有向全國擴張。十年磨一劍,恒大不僅通過精品戰(zhàn)略塑造了自身的品牌和口碑,還發(fā)展出了一套“緊密型集團化管理模式”,為日后的全國擴張奠定了基礎。這套管理體系,對每個員工要在什么時間,通過什么方法,按照什么標準,做到什么程度,完成什么樣的任務,都做出了詳細的規(guī)定。
許家印本人十分自律,所有恒大制定的條目,他會首先想到自己能不能做到,做不到的就不寫進去。但所有規(guī)章制度,一旦確定,那就是鐵律,不會因人而異。早年間,許家印有位親戚貪污了30多萬元公款,他也毫不留情地將其移送司法機關,對方最后被判了有期徒刑。
他還把這套嚴苛管理理念,用在了恒大足球上,要求“要鐵的手腕治理俱樂部,從嚴管理”。2011年,恒大足球出臺了“五必須”“五不準”“五開除”的規(guī)定,此后逐步迭代,一直發(fā)展到2019年的“九不準”“九必須”“九開除”。
以“九開除”為例,它指的是“球員如有挑戰(zhàn)主教練權威者,聯(lián)賽期間抽煙、喝酒者,使用違禁藥物者,嚴重違反作息要求者,參與假球、賭球者,長期消極比賽者,嚴重損害公司品牌形象者,嚴重違背職業(yè)道德者,有任何違法犯罪行為者均給予直接開除處理”。
正是通過這種嚴苛的制度管理,恒大足球才得以在眾多俱樂部中脫穎而出,連續(xù)7年獲得中超聯(lián)賽冠軍,兩次獲得亞冠聯(lián)賽冠軍。
不可忽視的核心能力
《礪石商業(yè)評論》認為,許家印造車的底氣,“除了源于恒大的資金實力以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完成的完整產業(yè)鏈布局,更源于其在地產與足球業(yè)務上已經得到充分驗證的教科書般的管理方法論”。
我認同這個結論。但是,具體而言,既然恒大有這種“教科書般的管理方法論”,那恒大團隊的戰(zhàn)斗力是怎樣的?
一位在恒大工作過的朋友告訴我,恒大全公司十幾萬人,上上下下都十分注重效率,講究職場精神。也就是說,拿了這份工資,那是要撲到工作上的,盡全力。
恒大人很講究時間節(jié)點,做事經常要卡表,絕不允許懶懶散散,把今天的工作拖到明天去。一項工作,只要說好多長時間完成,那就必須在約定的時間內交出成果來。
他們經常強調,做一件事情,要用盡全力,把自己逼到一個“死角”里。但也不是不允許有些事情做不成,只是不允許有人不盡全力。從高管到基層員工,每個人都一樣。
聽完朋友這一席話,我仿佛明白了為什么恒大能用20年的時間就趕超了萬科30年的業(yè)績,因為他們不但拼盡全力,而且還高效。同時也自然而然想到,既然許家印已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下了重注,他勢必會把這套高效運轉的機制搬到恒大新能源,這又會有怎樣的效果?如果它能讓造車這件事變得更高效,毫無疑問,這將會成為恒大新能源最為核心的能力之一。
許家印之所以積極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鏈,不停地購買各種核心技術,包括這次收購德國hofer,部分原因也是出于對效率的考量——只有把“卡脖子”的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上,才不會受制于人,提高自身的運轉效率。
在造車新勢力的大佬中,風頭比較盛的是李斌、李想、何小鵬,包括投資人在內的多數人看好他們,是因為他們過往成功過。而何小鵬為了給自己加分,在接受媒體訪談時還會說:“我管過一萬多人的大公司?!?/p>
其實,如果我們拋開恒大的各種“買買買”,單從企業(yè)家能力的層面上來看恒大造車這件事,就可以獲得另一個更清晰的視角:既然我們認為李斌、李想、何小鵬都有可能成功,那為何許家印不可以?要知道,許家印在過去所取得的成功,以及所擁有的管理經驗,在量級上要遠甚于上述三人。
世界上的確少有企業(yè)能夠在兩個以上的領域取得成功,但總有那么一些人能夠通吃多個領域。比如,維珍集團以唱片起家,最后卻在航天航空、鐵路、飲料、保險等多個領域取得了成功?!隘偪瘛钡睦聿榈隆げ继m德森能做到,為什么許家印就沒有這種可能性?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汽車用戶聯(lián)盟
本文地址:http://www.vlxuusu.cn/news/qiye/95538
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www.vlxuusu.cn)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不得引用、復制、轉載、摘編、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或建立鏡像。違反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1700118019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